Search


【同類相食的紙媒世界】兼給「自由撰稿人」的一些建議

***
  • Share this:


【同類相食的紙媒世界】兼給「自由撰稿人」的一些建議

***
職業病很重!

幾天前,看到《國家地理雜誌》報導,素食的河馬竟也會出現「同類相食」的現象。文章說:「同類相食的行為相當罕見,一般來說只有在條件極為惡劣的環境下才會發生。」

文章反問:「令人意想不到的同類相食者,你們能想到哪些?」

一時直覺的反應竟是:市場急速萎縮的紙媒世界啊!

想想,這行業壞消息太多了,就沒有把這段po上臉書。

***
昨日又讀到《報導者》野島剛的「文字工作者的悲哀和希望」,文中提及:「對於自由撰稿人來說,往前走是地獄,往回走也是地獄,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。很多年輕人是懷抱著夢想而成為了文字工作者,但是實際投入這樣的行業時,卻有不少人感到後悔。 」

我想,也許有一些正面的看法,可以來談談「自由撰稿人」的未來。
***

就我個人的經驗,不算專欄作者,這個行業大致存在三種「自由撰稿人」(外稿作者),但其中有一種是偽裝的。

第一種「自由撰稿人」在金字塔頂端,他們有能力主動兜售題目(企劃案),或成套已完成的文稿(封面專題規格);一整套專題計價,稿費五萬、十萬,甚至以上。

這類自由撰稿人幾乎可以獨立完成作業(當然,就「編輯七力」的角度而言,他們的獨立作業主要是從「選題」到「寫作」,在版型的思考上比較不足),所以是編輯人的最愛。不過,這樣的自由撰稿人,目前在業界活躍的應該不到五位,而選題的領域也大多侷限在環保與企業內幕的題型上。

第二種「自由撰稿人」是偽裝的,他們其實大都是報紙或網路媒體的線上記者,而以兼差的方式,不定期地為其他紙媒(主要是雜誌)供稿。

這類自由撰稿人具有線上人脈和訊息的優勢,但作業上是被動的(一方面是他們已有一份不差的薪水,另一方面則是不擅長企劃題目)。編輯人發外稿給他們時,需要明確溝通寫作角度,甚至文稿的分段結構,以及必要的圖表配件。

這類「偽自由撰稿人」是目前市場稿件的供應大綜,主要撰稿領域為政治、企業動態、國際財經,稿費約在每字三元到五元之間,狀況應該不錯。

第三種「自由撰稿人」,就比較辛苦了。他們大多是前紙媒的「退除役官兵」,撰稿的領域則集中在美食、旅遊、精品、汽車等生活時尚領域。由於這些領域變動少,也不需要挖掘不可告人的內幕,因此以舊有的人脈和知識,堪足應付。

只是,這類為數不少的自由撰稿人,也與第二類一樣,大多缺乏主動企劃題目的能力;更慘的是,文字量本來就不多的版面(圖文比高),稿費也約只在每字二元到三元之間,收入並不算好。所幸,他們大都是文青生活家,只能自得其樂。

我給這類自由撰稿人的建議是──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!
1. 主動提案力。對許多不景氣下的媒體而言,副刊性質的生活版面,是costdown的首要領域,內部人力會越來越精簡,甚至只有兼任的編輯,而沒有編制內的記者。

沒有記者,媒體對業界的變動就不可能敏感,選題就會捉襟見肘。其實,不論哪一種類型的稿子,編輯都會很期待自由撰稿人能主動提案,而不只是被動地等待交付執行。當然,這需要自由撰稿人能掌握該媒體的定位力,以及選題傾向。(相關知識可參考「編輯七力」)

2. 視覺版型力。同樣的理由,如果這類自由撰稿人可以跨足攝影,也是編輯人樂見的。

目前,生活版面的圖片供應,大多依賴「廠商供圖」,其次才是派攝影記者拍照。其實,除此之外,這其中還是有許多空間,可以由自由撰稿人來拍照供應的;特別是在iPhone與修圖軟體的支援下,自由撰稿人只要學一下基礎攝影,就能有不錯的表現了。目前,外稿攝影的稿費約每張三百到一千,一篇兩頁的旅遊報導可以用上五、六張,也算是不錯的收入。

***

好吧!也許,有自由撰稿人會語氣不悅地質問:「要我們做這麼多,要你們編輯做什麼?」

那容我跟你報告一下,編輯和攝影也正在「日漸失業中」啊!池子變小了,我們只能試著整合多工的生存能力!

不只「人吃人」,組織也在吃組織啊!

前幾天,聽一位紙媒老闆談到他的經營策略說:「網路的競爭我也擔心,但擔心也沒用啊;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紙本做到最好,吸納其他同類型媒體的讀者。」

他說:「紙媒的池子是變小了,但光吃同業的份額,我就可以先安度個三、五年了!」

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學者大衛‧菲林格(David Pfennig)說,吃自己同類的好處是──「自己的同類完美具備了你可能需要的養分。」

未來一兩年,紙媒世界看來就是這種局面吧!

*****

(照片取自《國家地理雜誌》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編輯」,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,它既啟蒙世界,也發現了自己。
View all posts